2015年12月1日晚,人文与传播学院在励学楼106教室举办了三下乡成果展,对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汇报。
此次成果展,邀请了团总支书记黄敬聪老师、15级辅导员柯佳佳老师、团总支第一副书记郑南燕、团总支第二副书记李振瑜、团总支第二副书记邵毅东、学生会主席朱海鹏、学生会副主席陈洁、学生会副主席吴秋怡、秘书长幸珍琳。还有三下乡的七个团队,他们分别是:“星愿”、“野孩子”、“魅力心语”、“晨曦”、“Sunny”、“破茧”和“running”团队。
晚上7:10分,活动准时开始。两位主持人为我们介绍有关三下乡的知识:“三下乡,是中国青年人,通常是大学生参加的一项活动。三下乡的“三”指“科技、文化、卫生”,“乡”指中国农村地区......”我们了解到,人文与传播学院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近到佛山,远至潮汕地区。参与实践的大学生们下乡给孩子们带来知识与希望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收获了友谊。
接下来,是团总支第二副书记邵毅东为我们介绍我院暑期“三下乡”的情况。他说“三下乡”有支教的故事,也有调研和分享。它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机会,是生命中的宝贵财富,有助于大学生找到生活的意义。
随后由网宣部制作的精美视频给我们展示那段难忘的旅程,从中得知此行不易,但必定收获良多。让我们细细听七支“三下乡”团队的故事。
“星愿”
从“破冰游戏”到默契十足 ,“星愿”团队的吴秋怡给我们展示了他们18人团队在潮州市潮安区东龙小学为时10日的下乡支教活动。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了课余的时间参观祠堂,走访村落,进行了“潮汕民间习俗研究”,实在是一举两得。
星愿团队
“ 野孩子”
说做梦都梦见孩子的范碧娟为我们展示“野孩子”团队在梅州徐东小学度过的艰苦21天。没有寝室,就睡在课桌上。没做过饭,也硬着头皮上。回忆起来,真的有后怕。但更重要的是那些带给小朋友们的美好,那些与队友一起的成长。末了,她说:“支教不应该是一种体验,而是一种态度。”
野孩子团队
“魅力心语”
陈金璇则结合了自身专业知识进行了一次关于“语言的神奇色彩和独特韵味”的社会调研。以在校大学生的社团面试用语为例,用心理学分析背后的语言影响,并应用于大学生今后的求职中。
魅力心语团队
“晨曦”
刘苏仪给我们讲了11名“晨曦”队员在陆河硁二小学的支教故事,她戏称来硁二小学倒是开了一回眼界,这里的环境算是很好的,有舞蹈室,小礼堂......回忆起十多天的支教生活,他们记得校长跟他们说的:“没有菜就要吃咸点”,他们记得文艺汇演上小朋友的诗歌朗诵,他们记得唱的那首“木棉灼灼,珠水泱泱......”
晨曦团队
“Sunny”
“Sunny”团队的陈志伟和陈珊蝶展示了他们暑期在白坭第二小学的“阅读夏令营”一周支教活动。第二小学里多是外来工子女,团队便别出心裁的为他们设置了安全教育课、醒狮课,书法课、电子琴课、跆拳道课等等,给他们以艺术熏陶。
Sunny团队
“破茧”
给我们讲故事的罗益友将他们十一人在杨录村庭英小学为时一周的经历娓娓道来。弯曲的山路,半山腰的校园,不大的操场,不锋利的刀,小课堂、运动会、文艺汇演、孩子的笑脸......回忆铺天满地,温暖在心。
破茧团队
“running”
“我不是来讲故事的,我是来讲道理的”黄家劲如是说。有了屯内小学回忆录,有了关于6282的故事,创造了票数奇迹。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求知的眼神,便知道在路上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大学生探索精神。
Running团队
展示成果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与观众互动,这期间进行了“三下乡”小知识有奖竞答,许多参与者都获得了精美的小礼品。还有艺术团声乐队来助兴,温国华、周文善为大家带来歌曲《明天会更好》,引得喝彩声阵阵。
最后,是十分关怀“三下乡”活动且练就了非凡厨艺的团总支书记黄敬聪总结发言。他也谈及了自身的“三下乡”活动经历,充分肯定此活动的积极意义。其一,参加“三下乡”活动让大学生得以学习如何独立生活和面对陌生环境。其二,可以在活动中收获真挚感情,不仅来自支教的小朋友,还有并肩的队友。其三,“三下乡”活动便于科研活动的开展。其四,可以借此机会体验农村生活。“三下乡”活动虽然是在暑期进行,但黄敬聪老师提醒我们要提早准备,多做工作。他还提醒:1、“三下乡”活动勿忘回馈家乡.2、在活动中担任队长是很好的锻炼机会。3、要明确“三下乡”活动的重点,树立长期的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心态。
至此,三下乡成果展圆满结束,但大学生的志愿之火应永不泯灭。正如那句歌词——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