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冰新著探讨广州本土文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9-15浏览次数:137

    中秋在即,月饼地位下降,柚子热销,广州人最爱梅州客家柚,可惜上市还待时日。闽东平和柚大举入市,举目皆柚,八至五元一斤。赤面关公足下,一套船木沙发,厚重质朴,小椅一把,主人要我拿起,沉重不能提动,亦是岭南本土挚爱传统家私,与关公青龙大刀倒是绝配。早上吃了江门台山——自家冬蓉月饼,一丝一丝新鲜冬瓜晒干,用糖腌制而成,有山村淳朴味道,有手工自然贴心——遂中秋心愿。广州各酒家月饼,大多太甜太腻太油,被迫敬而远之。感谢台山冬蓉一份清香。
        
 
    广州的中秋活动大多安排在晚上,文化公园的灯会宣传最有力度。但从微信朋友圈里看微友们的图片分享,番禺、佛山、清远乡镇里的活动,风生水起,活色生香,既具传统风味,又淳朴久远。譬如叶问徒弟郭富的家乡,村宴长桌摆上,草龙蜿蜒顶起;锣鼓铿锵,村民踊跃;香火点燃,传承祝福——那是佛山的舞火龙。譬如清远门口岗村的舞狮表演,狮子富丽堂皇,威武雄壮,两只大眼亮闪闪,仿佛告知观众:我就是吉祥,我就是乡土的期望。在各种展览会、诗歌朗诵会大行其道的当下,我倒是更看重这样的传统民俗活动,因为它们更久远、更诱人,也更具岭南地方特色。
         
    从阅读中得知:月饼与胡饼关联,亦是西域外来的。儿童时代乃大陆物质贫困时代,似乎没有过中秋节的奢侈,部队大院,军事化管理,顶多在食堂黑板上加个二角钱带荤的菜,晚上抬头望月,听大人说几句嫦娥吴刚之类的闲话,印象中也仰头仔细看过月亮,努力分辨哪个是树下玉兔,哪个是被罚的吴刚。回想一下,城市一般家庭吃月饼,似乎从经济复苏的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后逐年讲究,大约五年上一个台阶,到了2000年后,逐年竞逐奢华之风,中秋送礼接近奢靡,礼盒几乎是以月饼名义,送鲍鱼送人参送洋酒送虫草,据说还有镶金的贵重之物,饼也越做越大,登峰造极,直至八项规定出台。小小月饼,近三十年,实在地演绎国人节庆送礼由简而繁由朴而靡的交际历史。饼无罪矣,罪过在人。
         
    夜色降临,我从面向珠江的落地窗努力仰望两次,才看到隐约飘浮云彩中的月亮。珠江岸边灯光染红半个天空,中秋月失去了衬托的底色,唉,城里的月亮,只好借微友图抒发:宏大的“小蛮腰”——广州塔,占画面一半,另一半一轮明月当空高挂,圆而明亮。心中忐忐忑忑,那是今晚广州的月亮吗?
         
选自《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
     
 

 

 
 
      
《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 江冰著
      
   

花城出版社 出品

      
本书简介 | 本书是作者近六年来在《广州文艺》杂志主持《广州人,广州事》栏目及《羊城晚报》《信息时报》等其他报刊发表的文艺随笔之编集,还收入了作者学术活动的演讲、研讨、采访之记录整理文稿。全书四辑分别为: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我的乡愁犹如一张拼图,南方写作与本土言说,本土作家的优势与魅力。作者致力于推动广东本土文化复兴与文艺创作本土化表达,其独特角度、文化视野,具有生动有趣的观赏价值与文化深度的认识价值,对“本土热爱”殷殷见情于字里行间。
 

  
 
作者简介 | 江冰 ,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评委。入选新世纪本领域最有影响的35篇论文、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等。在多家杂志报纸开设专栏,撰写学术文化散文随笔2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