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思政+”实践育人,创写清远采风

发布者:柯佳佳发布时间:2019-04-04浏览次数:299


330日,人文与传播学院组织50多位学生党员、团员在中文系主任许峰副教授带领下,赴清远市清新区三坑镇开展田野采风,先后考察了白米埔古村和“知行”民宿。清远市博物馆馆长黄敏强、清新区文化馆馆长陈露、朱氏大宗祠负责人朱永洪、区史志办文史专家朱健明应邀到田野现场给同学们进行讲解。本次活动既是创意写作课程户外实践教学,也是学院党委与清新区文化系统校地对接,协同 “思政+的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据了解,白米埔村位于三坑镇东部,由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第七世孙朱可达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为清远朱氏宗族聚居发源地之一,因此地水源充沛、鱼米丰盛,故得名“白米埔”。该村在明清时期出过多位进士和举人,光绪甲辰年榜眼朱汝珍在此立有功名碑,当代也曾出过留洋博士,可谓人文气息厚重的一条古村。村中的“朱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中叶,历经多次重修、扩建,于清乾隆年间形成目前的五进结构。现存的宗祠,占地1000平方米,前三进为本宗祠,后二进为朱熹文公祠。整座宗祠古色古香,麻石脚青砖墙,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规模宏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黄敏强馆长为同学们介绍广府民居“三间两廊”的建筑特点后,继续讲解宗祠文化:“天井除其可取光通风,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处,还告诫我们立贤立德。天上之神明得以窥见人之虔诚,人间祈语顺利以达天听……”在这老屋、旧祠间,黄馆长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古村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正如黄馆长所说的“欣赏一座古祠,犹如穿越一段历史的长廊;会晤一座古祠,犹如聆听一位苍老明世的长者心声,让我们记住乡愁。”

背面来龙大马耳,面前恭朝文笔岗。三十六条耙齿巷,一条石路通祠堂。手握珍珠是我姓,出白米头是我乡。”通过实地田野考察,同学们对岭南传统古村落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有了更鲜活的了解,对“乡村振兴”战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新时代的国家政策有了深刻的理解。把中文写作课堂从校内延伸至校外,从城市延伸到乡村,有助于同学们培养宽广的人文视野和深入基层的实践精神,进一步提高创意写作的实务应用能力,助力古村落文化传播与旅游产业的发展。

学院党委副书记林强说:“这是人文与传播学院践行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改革的一项创新探索。把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课程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多个育人环节相融合,通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校地协同、跨专业协同的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小课堂,走进社会实践大课堂,在田野实践中内化和升华思想品德。”


宗祠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