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课堂】其实,你在自卑

发布者:梁丽发布时间:2021-10-10浏览次数:182

、有谁不自卑

自卑存在每个人身上。

无论你是谁,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我们都会自卑。

只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卑的程度不同。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或者习以为常的行为,其实已经体现了你在自卑。

 


 

看类似于《令人心动的offer》的综艺时,在感慨节目中的“他们”的优秀与前途无量之前,你其实已经将自己悄悄与他们进行了对比;在许多人面前说话时,声音不自主地逐渐放小,你开始“畏畏缩缩”;当面对别人一些无理的请求而被迫接受时,你还在勉强维持着自己“老好人”而不容易得罪人的形象;有时哪怕这个圈子不适合自己,你仍旧强迫自己融入而重复对于自己机械而没有意义的任务......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只是不自信的表现。

可是不小心再往下走一步,

就是自卑了。

 

但,谁没有自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卑之处。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年轻时曾非常自卑。他从一个北方小镇考进了北京的大学,上学的第一天,他邻桌的女同学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正是他最忌讳的,因在当时,出生于小城,就意味着没见过世面。就因为这个女同学的问话,使他一个学期都不敢和女同学说话。

  

但后来在接受一次采访时,他说:“我一直自卑着,有点自卑才会付出更大的努力。如果采访一个人让你感到忐忑不安,感到自卑,你就一定会去做更多的准备。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着自卑,即使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比如一些大学者、老教授说:啊呀,跟王国维比,我们这些人又能算得了什么呢?这就是说,人总会往前走,他总会有一个他的理想值与他的期望状态。”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指出,自卑存在每个人身上。

 

每个人都有认为自己其实不那么完美的时候。

 

自卑让我们真正理解人无完人,也鼓励我们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为什么会自卑

“我们绝大多数不理智的行为,本质上都是通过寻找优越感来掩盖自卑的行为。”

 


 

黄灯在《我的二本学生》一书中曾描述:方雪怡这样勾勒中国学生的青春时代,“以高考作为划分线,中国学生的青春时代似乎被简单粗暴地划分成了两部分,高考前,高考后。高考之前,我记得我整个人生,似乎都在为高考而活。”

 

对于许多中国大学生来说,高考像一把无形的尺子,以分数为刻度。之前的大多数学生”为此而活“,之后的大多是又以此为分界而获得相应的资源、人际关系等等。优越与不优越由此产生,在一个个量度上,比较成为了选择前默默考虑的事情。

 


 

“自卑感完全是源于我们错误地评价自我价值,我们无法轻易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诠释来改变对自我价值的判断。”阿德勒指出,自卑来源于“比较”。有自卑情结的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有A才做不到B。同时,健全的自卑感来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较。

 

 

三、如何与自卑相处

 

“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进进步,但自卑情结则是有害的,自卑情结把自卑当成了止步不前的挡箭牌。”

 

我们的自信应该来自不断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过去的自己,都值得骄傲。阿德勒主张不要把人生看成是和他人的比赛,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走,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稍后一些,但只要都在前进,就在追求卓越。

 

而真正自信的人其实是学会与自卑和平相处,是不再纠结于自卑,也不再害怕自卑,而是更宁静地了解自卑深处的本质。

 

阿德勒提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归属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归属感需要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还提出了三点具体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人际关系就是把双刃剑,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人际关系。

 

如果想要真正超越自卑,找到人际关系中的归属感,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合作、平等和连接必不可少。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合作逐渐成为常态。当我们真正开始认真与同伴维系好合作共赢的关系时,我们便不会以强调优越感而避免自卑这种错误方式,而是与同伴平等相处、相互关爱,建立健康的关系链接,跳出寻找优越感的陷阱,从而坦然面对自己的自卑和不足,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力量弥补自己的不足。

 

      正确对待自卑,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