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经历:
离家在外,夜半发烧,不敢告诉父母,不敢打扰朋友陪你去医院,一个人咬着牙在医院打吊针枯坐到天明。
组装一个高难度的器械,想开口喊室友帮忙,最后却在犹犹豫豫中放弃,选择自己继续奋斗。
……
这样别扭的人,在生活中非常常见。
他们在遇到一些自己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出于“不好意思麻烦别人”的想法。
最后自然是只能所有苦所有痛自己扛。
这件事没办法一个人完成,如果别人来帮忙会舒服很多
明明内心渴望得到帮助,但是话到嘴边就是不敢说出来
选择自己继续单干后又感觉孤立无援,想改变这种状态又很无力。
就算心里在滴血,也要咬着牙笑着说:
“我没事,我自己能行,不麻烦你了,谢谢。”
但实际上,”怕麻烦别人“,看上去似乎是一种对他人的体贴,更多的却是一种自我隔离的无可奈何。
人和人的关系中,本就是靠“互相麻烦”变得不断亲密的。
而一句“我怕麻烦你”就将对方与自己划清界限,甚至有将他人隔离出自己世界的趋势。
我羡慕那些轻易就能跟周围人打成一片的人,
我也羡慕那些敢开口寻求帮助的人。
虽然我也可以...算了,我不能。
那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敢开口的情况的呢?
有以下几种原因。
害怕被拒绝
尽管在你的心目中他们是你的朋友,但是你对这段关系并不自信。
你担忧你们的友谊经不起考验,你害怕听到拒绝。
所以与其让对方的拒绝来伤害你,不如选择不求助。
不敢表露自己脆弱的一面
在我们的教育熏陶下,在多数人的内在意识当中,“向人求助”意味着自己的水平、能力的不足,也说明我们的无能和失败。
因而我们宁可自己花几个钟头去寻求一件事情的答案,而不向身边人求教。
因为,提问不仅会让人感到尴尬,同时可能会使我们受到嘲笑。
从某个方面来说,这样也许有利于掌握更多的信息和技能。
但我们选择了不向外发出“我需要你”的信号,其结果很可能就是选择了孤独和不合群。
逃避必要的表达
儿童时期,我们经常会向父母提出自己的需求。
如果父母给予相应的倾听,我们会得到一种认知:表达自己的需求可以解决问题,并在下次有需求的时也会继续将其表达出来,在长大以后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愿出来。
但如果父母对于我们的合理需求一再打压和忽视,久而久之,我们会不敢提出任何需求。而长期偏离自身意愿的结果就是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日后,在需要向别人提出请求时,会因在潜意识中唤起幼时这种经历的羞愧感,自然也就不敢去表达了。
觉得自己很没用价值
每个人都需要”被需要“的感觉,这使自己获得价值感。
但是长时间被忽视,会让人脑海里产生这样的想法: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没有价值的。
我们会期望别人能够主动地关心,迎合自己的需求,得到充分的关注关爱。
但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我们会失望,甚至远离亲密的人。
实际上,也许你觉得你在麻烦别人,但如果你适当麻烦别人,对方也有“被需要”的价值感。
所以,在下次需要帮助时,大胆地开口吧!
“嘿,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