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烊心事馆】内向真的不好吗?

发布者:黄程灿发布时间:2021-10-10浏览次数:103

从小到大,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非常内向的人,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总会有人很容易就能跟周围的人打成一片,然后充满欢声笑语,而我总是那个旁观者,与周围格格不入。这也一度让我十分羡慕那些能够在人群中高谈阔论,在朋友聚会中笑谈风声的人。

 

但比起与他人打交道,我更喜欢一个人。我喜欢一个人在安静的房间里独自画画;我喜欢一个人坐在窗边发呆,阳光洒在身上,整个人感觉暖暖的;我喜欢戴上耳机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小说;我喜欢一个人在奶茶店里点杯奶茶,享受午后时光......我并不觉得自己喜欢一个人待着这样的性格有什么不好的,直到我在无数人的口中听到类似这样的话“这孩子挺乖巧的,就是太内向了。”“太内向的话,长大了没出息呀”......似乎“内向”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个贬义词,内向意味着糟糕的人生。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对“外向型人格”有谜之崇拜的时代。

 

人们对“外向”的定义似乎是这样的:能在公众场合谈笑风生,滔滔不绝发表自己观点;办事效率快到飞起,连走路都风风火火;看到朋友多得数不清,每日三餐都是局的人。不知不觉中,我们反而认为内向是病,得治。于是为了向他人证明我并不是一个糟糕的人,我拼命地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活泼外向”,我尝试着主动与刚认识的的人打招呼;在与别人呆在一起的时候,我会拼命地找话题,以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无趣的人。然而这样反而会让我陷入一个更加尴尬的状态,一旦我打了招呼别人没有作出回应或者在与他人交谈中找不到话题,我就会觉得特别的难受,而即使我找到了话题,也会不自觉地在与他人交谈中语速加快,心跳加速,事后又觉得自己丑态尽出,尴尬不已。

渐渐地,我开始明白内向并不等同于不会交流。交流是一门技术,只要你的智商没有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无论你是内向还是外向你的交流技术都会突飞猛进。在与“内向”斗争这条路上,我做过不少尝试,有的失败了,有的成功了,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与自己和解。我开始渐渐接受自己的性格。承认自己内向。承认自己就是喜欢一个人待着,就是喜欢一个人听风吹雨晒太阳,内向并不可耻,内向也是一种力量,可以让我更加专注于当下,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内向是性格,交流是能力。内向并不等同于自我封闭,也不等同于孤僻。内向的孩子可以面带微笑地看着别的小朋友在玩耍,也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思考,忽略周围的喧闹。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相比起通过跟人打交道获取能量的外向型的孩子,内向的孩子需要独处来恢复能量,因为人多的时候,内向的孩子消耗的能量会更多,他们更容易在热闹的环境里感到疲惫,所以他们可能会在别人玩耍时,在自己的内心里静静地吸收能量。

 

兰妮博士在《内向者优势》一书中提到内向者的优势:职场上,他们更能静下心来思考,更善于应对不确定性;交际中,他们更倾向于付出真心,聆听他人的声音。心理学家荣格也曾在美国科罗拉多英才中心的琳达·西尔弗曼经过30年对社会英才的研究发现,内向型性格的英才是外向型性格英才的3倍;IQ越高的人,内向型的倾向就越强烈。无独有偶,韩国学者对专门培养科学精英的首尔科学高中的学生与其他普通学校的学生对比研究后,得出的也是同样的结论。

这些内向型的英才,在大千世界中不乏他们的身影:拿破仑、爱因斯坦、凡高、毕加索、卓别林、托尔斯泰、塞特、黑格尔、希特勒、甘地、达尔文、奥黛丽赫本、巴菲特、迈克尔戴尔、比尔盖茨、杰奎琳肯尼迪、美国总统奥巴马、周星驰、梁朝伟、周杰伦……你还会认为内向的人不好吗?内向的性格,或许是上帝送给你的礼物。其心理学理论中指出:人可以从不同的事物中汲取能量——外向的人可以从和他人的相处中得到能量,而内向的人可以从独自的思考得到能量。这是外向者人格占主流的时代,也是我们需要摆正对“性格”进行错误等级分类的时代。这个社会需要外向者,也需要内向者,两者本来就同样精彩。

 

今天的不打烊心事馆分享到这里结束了。

希望能带给你一些力量与温暖。

也许你可以把压在心底的困惑与最近思考都倾诉。它在这里将被倾听,它在这里将化作陪伴与治愈的力量帮助更多人。

人海茫茫,心事馆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