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寿桐教授为人文与传播学院做讲座

发布者:苏惠琳发布时间:2022-05-11浏览次数:70

受广东财经大学邀请,511日下午,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朱寿桐教授为人文与传播学院师生开展了一场题为“出版人的文化功夫”的学术讲座。

讲座由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琼教授主持,通过线上(腾讯会议)与线下(综合楼916会议室)相结合的形式举行。出版、广播电视、企业文化与伦理等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和部分专业教师参加了此次学术讲座。

朱寿桐教授从“文化考量从金文明说起”“汉字的文化使用”“方言优势的文化把握”“现代生活的变通原则”“如何做中华文化的守护人”等五个方面,并结合相关案例,阐述了出版人为什么要在文化底蕴上狠下功夫,如何培养出版人的文化底蕴,使之成为文化的守护者。

在“方言优势的文化把握”中,朱寿桐教授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编辑对出版内容的解读受语音环境的影响。朱教授举了金庸的例子,金庸原名查良镛,但在江浙方言中查(zha)读查(cha),但在普通话语境中读查(zha)。朱寿桐教授认为:“在特定的方言语境中,有一些读音不能说它是错的,在特定场合要去尊重方言的存在”。

在“现代生活的变通原则”中,朱寿桐教授列举了“寒门”这一例子。什么是寒门呢?“寒门”是指没落的士族、大族。所谓“寒门”,首先得有个“门”,以前是比较“热”的名门、望门,后期没落了才叫“寒门”。换句话说,如果祖上不是三公九卿、州牧太守、富商巨贾等,那只属于“庶民”而已。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满足上述条件,寒门贵子的的使用是错误的。但在朱寿桐教授认为:“这就体现了现代生活的变通原则,要宽容的对待语言,寒门贵子更适用于现代人的语境”。

在自由提问环节,师生们积极踊跃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朱寿桐教授耐心解答提问,希望出版人能积极培养自身的文化底蕴做文化的守护者

附专家介绍:

朱寿桐教授,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南国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海外暨港澳台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出版著作有《新人文主义的中国影迹》《汉语新文学通史》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撰稿人:2021级研究生:许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