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奋进自律广财人|南都师哥尹佳林的就业经验分享

发布者:刘耿纯发布时间:2022-06-23浏览次数:61

01

图片


个人简介





尹佳林,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学(财经新闻)2014级本科毕业生,现就职于南方都市报社。担任南方都市报社新闻app运营部的编辑,也是南都播客项目组的主力成员。

其作为主力编辑之一的作品《湾区财富3分钟》系列融媒作品获得2019年广东省新闻奖融合创新二等奖。曾获2019年度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十佳新人”称号、南方都市报2019“年度新人”称号 。2018年至今,主导作品曾6次获得南方都市报编委会月度奖励基金。


以下是佳林师兄的分享:


转眼间已正式加入媒体行业4年,希望能够通过分享我的经历,给想入职机构媒体的师弟师妹们一点启发。这篇分享我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我的经历,告诉同学们现在的“传统媒体”是什么样子的?其实早就不是停留在写稿和做公众号这个层面了。智媒时代,记者编辑的工作有无限可能;第二部分是想通过分享我在广财人文学院的学习经历,给还没想好大学期间规划和未来就业方向的同学一点灵感。



02

图片

我在“传统媒体”

做什么?

刚入职南都的时候,我做的工作比较纯粹,负责南都一个新媒体账号的编辑与运营。可能现在很多同学对做“新媒体小编”很抗拒,编辑的确做的是“锦上添花”的工作,但是如果能够静下心来踏实工作,是锻炼新闻基本功非常好的机会,尤其是在专业的机构媒体。无论在什么媒体环境,无论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看来已经是“内容为王”,并且都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基本功有很高的要求,这不代表做新媒体编辑,就对新闻专业标准的降低。


这一年,我自学了制图、做H5,搞策划,也做了很多创意产品,在记者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会自己去跑新闻素材,就这样锻炼成了媒体多面手。


2019年,报社成立音频项目组,除了领导之外,我转岗成了其中唯一的一位全职音频编辑,在南都前辈们迎难而上的“创业精神”的影响下,南都音频发展迅猛,成立至今,我也与团队的小伙伴们共同创立了40余档王牌栏目,包括《早安·南都》《南北小编嘚吧嘚》《南都快讯》《疫中送暖人》《口述武汉·等花开》《谜案追踪》《灯火故事》等。


图片

(播客代表作《早安·南都》)


图片

(参与制作的部分播客截图)


而我,一个播音主持领域的门外汉,也“被迫”上岗成为了一名新闻主播,一做就是三年多。年轻人千万不要给自己设限,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普通话不好,还是那句话“内容为王”,现在的播客节目注重的是内容和主播的个人风格,也不必顾虑你的声音有瑕疵,只要不影响用户理解内容,这些都可以经过训练成为你拉近与用户距离的方式。


2021年,我开始兼顾南都直播报道策划、从只“出声”变成“出声又出镜”,在多个重大新闻现场担任出镜记者,像2021珠海航展、2021全国两会连线、2020东京奥运会系列直播等,还有一些直播登上过微博热搜。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幕后到台前,对我来说跨度真的很大,不像播音主持专业的同学们,经过专业训练面对镜头毫不恐惧,在我刚开始成为出镜记者的前几个月,只要第二天有直播,我前一天基本都是睡不着,直播前也是吃不下去饭的,因为真的是太紧张了。但是我又想克服自己的弱点,想把工作做好,我必须得调整心态。


图片


其实,紧张是不能完全克服的,毕竟有些大场面没见过,但是可以让紧张不影响正常生活,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增加底气。底气源自直播前准备充足的功课和积累丰富的现场直播经验,于是2021年的春节,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我一连做了6场直播,前期准备了近万字的直播脚本,播得多了,自然也就不怕了,也正是牛年的这系列直播让我积累了很多固定的粉丝,因为是春节,直播的时候很多粉丝留言“你偷偷喝点水吧、你赶紧去吃饭吧”之类的,那时候觉得辛苦也是值得的。


图片


从那以后也开启了我后面从容的直播之路。去年5月,参与了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专题采访“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广州、佛山、东莞、深圳、中山、珠海、茂名、湛江、江门、阳江、云浮、梅州、惠州、河源等14个城市,让我对广东整体的发展有了深入的了解。


图片

(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直播海报节选)


图片


图片


这一年,过了做出镜记者的瘾,我也清楚自己和专业主持人的差距,也知道自己作为非播音主持专业出身,和他们相比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每场直播后,都会认真复盘,反思这场直播做得好的地方,下次可以改进的地方,同事们也会给我很多建议,我还会把同一种类型的直播现场总结,比如突发类、宣传类、节日类等不同的直播要怎么做,有什么规律。


图片

(复盘笔记截图)

 

经过一系列直播和大策划的磨炼,后来我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也尝试了报社的一些商业直播节目,像《经济新动能——湾区直播间带你看懂未来5年》等。今年开始,我开始回归音频领域,专注播客这一新的产品形态,探索声音纪录片。


四年的时间,当过编辑,做过记者,做过主播,还写过全国首份机构媒体音频发展智库报告《2019机构媒体音频发展现状与路径探索报告》,也做过很多有意思的专题策划。我想通过我的工作经历告诉师弟师妹们,现在的“传统媒体”早就不是原来的一张报纸那么简单了,只要感想,一切皆有可能。


图片


03

图片

校园经历

如何给求职加分?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其实我个人是比较反感这句话的人生态度的。不可否认,疫情让这几年入学的师弟师妹们无法享受正常的校园生活,但是既然无法改变,不如好好想想怎样过好这个特殊的青春。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怪到疫情身上。总之,只有拼尽全力、不负时光,面对逆境奋力拼搏,才能留下无怨无悔的青春记忆。我是一个爱折腾的人,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大学四年没少折腾。加入过不少社团、发表过不少论文、也参加了很多实习、出了一本书、爬了一次雪山。


不过,这其中串起我大学四年的重要引路人,就是人文学院的老师们。非常感谢人文与传播学院对我的培养,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对我帮助极大的老师,在人文学院的老师的帮助下,让我在本科期间就拥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能在学生阶段就对未来的人生有着明确的规划,也为我步入职场积累了重要的成绩和作品,也促使我后来顺利进入媒体行业。


广财人文学院的老师们拥有“十八般武艺”,却亲近随和。无论是在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实践、还是在科研、创业方面,他们愿意帮助所有肯努力,有梦想、踏实肯干的学生,广财人文学院这片沃土,没有辜负追梦人的每一分努力。教过我的每位老师对我帮助都很大,但是篇幅原因不能一一例举,希望没有提到的老师看到这篇不会介意。


图片


我大学四年的班导邹蔚苓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对于本科生来说十分难得的机会,邹老师是我的伯乐,我们至今仍然保持亦师亦友的亲密联系。在大三期间,就和邹蔚苓老师一起编写了新媒体科普丛书《你与世界媒距离——新媒体技术与应用》,在本科期间就拥有了自己的著作。


图片


在邹老师的指导下,我在广财新闻频道的毕业作品也获得了多个全国有份量的奖项。广财新闻频道对我踏入新闻行业有很深的影响,我当时是2018届新闻频道学生总指挥,体验到了新闻策划、大型活动的统筹与执行的全流程,也感受到了作为新闻学子的“高光时刻”。从选题、采访到拍摄,邹老师可以算得上“保姆式教学”,在学校的916办公室,加班陪我们度过了很多个夜晚,从每一个分镜甚至到脚本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邹老师都认真指导。经历了两个月的打磨,最终成就了我个人的首部人物纪录片《我们90后》。


邹老师有非常丰富的纪录片制作和教学经验,她在BBC的工作经历,也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具备国际传播的视野,经过一学期广财新闻频道的魔鬼训练,相信只要深度参与的同学都能成为一个全媒体“多面手”,在面对新闻选题的时候,能够快速上手并且高质量出片。


如果最后不想做记者,那么师弟师妹们可以在学生阶段尝试一下参加“挑战杯”,看看自己能不能吃苦,适不适合创业,在邹老师的指导下,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我大学时的项目《广州赤沙传媒有限公司》获得了广东省挑战杯的金奖,实现了人文学院零的突破。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我们学院学生的作品不仅受业界认可,也受商业认可。文科学子的创业项目同样具有竞争力。


图片


从祖国的最北到广东,我没有经历过生活上的各种不适应。邹老师不仅在专业上能给我细致入微的指导,在生活上也给了我这个从黑龙江独自来广东求学的孩子很多温暖。每到节假日,邹老师就会邀请不能回家的我到家里吃饭,让我在广东也感受到了家的味道。大四准备毕业论文的时候,邹老师还特意邀请了同是大学老师的亲妹妹来手把手教我spss,最终文理合璧,在文理两位导师的帮助下,我的毕业论文《非洲视域下的广州城市形象研究》也发表在了核心期刊上。


图片

(2017年,在邹老师家过中秋)


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虽然高考没有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但是在广财,学到了受用终身的知识。在广财人文学院,还有很多和邹老师一样的好老师。像从大一就开始教我们新闻理论和实践的陈迹老师、周善老师。当时同学们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到他们的课,因为可以听到很多生动的案例,陈迹老师经常和我们分享在实际采访、写作中要避免的“坑”,让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打下了扎实的新闻理论域实践基础,这让我在后来步入新闻行业的时候少走了很多弯路。


在大三大四阶段,张军华教授燃起了我对传播学研究的兴趣,也让我在科研领域初展拳脚。传播学曾经是我最怕的学科,也觉得是新闻专业最难的学科,但是张教授非常喜欢用生活中通俗的案例,讲解枯燥的传播学知识,这让我从怕学传播学,到爱上传播学。


后来在张军华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深圳市城市品牌研究》课题,多次跟着张军华老师去深圳走访调研,还深入访谈了很多学界大咖,当看到曾经枯燥的传播学能够真正的投入到城市形象建设的实践,我感受到了新闻传播学在传播领域的魅力,也感受到了新闻传播学并不是一个虚无的学科。这也为我大四求职,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最后,我想对热爱新闻、有新闻理想的师弟师妹们强烈安利学院搭建的实践平台《人文院报》。从大一开始,我就加入了广东省知名的校园媒体《人文院报》,从负责新媒体到后来成为总编辑。虽然它只是普通的二级学院媒体,但是因为专业和精益求精,它也四次获得了“广东省十佳校媒”称号。《人文院报》是十分珍贵的校内实践平台,在这里能体验到报纸出版、新媒体策划、融媒体创新等多个媒体生产实践,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有经费支持,也有指导老师把关。

不知道现在《人文院报》组织架构和运作是否发生了改变,从成立之初,《人文院报》严格的选题、报题制度以及采写出版流程对锻炼新闻基本功有很好的帮助,这里可能是很多新闻学子难得接触纸媒的机会。


图片

(和《人文院报》编辑部的小伙伴们参加2016广东省十佳校媒评选)


我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人,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高中开始就很明确未来要成为一名记者,所以大学期间我的努力方向很明确,我的实习也都是在媒体,曾经去过羊城晚报社经济编辑部、澳门商报实习,也在《科技与金融》杂志社做过特约记者。现在我很开心自己的工作是自己喜欢的,虽然辛苦,但是充实。

最后,从个人角度给想从事新闻工作的师弟师妹们一些建议:

1.大学期间把新闻基本功练扎实,练好“笔杆子”,知道新闻写作规范和要求(文字、音视频新媒体产品也适用)。

2.努力成为全媒体多面手,但是也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做到一专多能:是擅长创意?擅长写作?还是擅长技术……
3.媒体行业用作品说话,应届生求职的筹码除了学校的招牌就是作品了。所以大学期间新闻专业一定要有作品,可以不多,但是至少有一个代表作。

4.切忌“眼高手低”,所有人都是从重复枯燥的简单工作开始的。

5.如果真的不喜欢学新闻,大学期间的实习是最好的转变就业方向的机会。

 



来源 | 尹佳林

编辑 | 宣传部 陈嘉莉

校对 | 宣传部 张嘉僖

一审 | 陈天赐

二审 | 陈丹妮

三审 | 张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