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时光送走深秋的凉爽,便立刻携来了初冬的寒意。沐浴着柔和的晨光,志愿者们来到三水沙梨园麻风病康复村探望六位老人。
九点三十分,志愿者们到达了园区门口。穿过林荫小路,“砰砰”、“咚咚”,一阵锤子击打器物的声音从耳畔传来,定睛一看,是细苏伯正捣鼓着他钟爱的手工制品。看到志愿者们到来,他立刻从屋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果核手链,热情地将这些手链派发给志愿者。随后,志愿者们围坐在细苏伯身边,向细苏伯请教如何编织精巧的手绳。细苏伯眉开眼笑地看着他们,时不时指导帮衬编织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志愿者。此时,温暖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投射在志愿者和老人的身上,画面静谧而美好。这一缕阳光驱散了初冬清晨的寒意,正如志愿者温情耐心的陪伴驱散了老人身边的孤寂与冷清。
“可知你身世堪怜,其实方卿为人又岂无情……”婉转悠扬的粤剧自邻屋传出。良友伯正兴致勃勃地看着电视,一见到他,志愿者们便关切地询问他的近况,还与他谈论电视节目的内容,良友伯为人和蔼可亲,不仅积极回应志愿者,还询问大家关于学校的情况,气氛和谐融洽。
才叔是一位安静祥和的老人,他慈祥的面庞上始终挂着淡淡的笑容,总是耐心温和地与志愿者交谈。此次探访才叔,最吸引大家兴趣的莫过于才叔屋中可爱的暖手抱枕了,他向志愿者解释这是之前来探望他的志愿者送的。大家感到开心且欣慰,因为还有许多人与我们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这些老人送去温暖与关爱。
不一会儿,蒋伯从屋中出来,挥着手与我们打招呼,热情地邀请大家去他的屋里聊天。他热络地与我们分享生活琐事,还拿出旅行时拍的照片给大家看。片刻闲聊之后,志愿者们便陪着他去亭子里下象棋,棋桌上的他神采奕奕、气定神闲,几场对弈下来棋桌已然成了他的主场。蒋伯精湛的棋艺在与志愿者的对弈中展露无遗,令大家不禁啧啧称奇。
临近正午,骆叔陪着萍姨从医院看病回来,吃过午饭,志愿者们便陪着他们聊天。与才叔的闲适淡然不同,骆叔是一位豪爽大方且十分健谈的人,他先是拿出往年志愿者来探望他们时留下的合影,回忆起照片背后的故事,还与我们分享他曾经走南闯北的旅行见闻。除此之外,他告知志愿者们他的身体状况,并拿出了一些日常服用的药物,志愿者们细心地为他解释起药品上用小字标注的功效用途。骆伯开朗随和,与每个人都能聊得欢畅,交流气氛轻松而活跃。
表演环节
不知不觉,时间便已来到下午两点半,志愿者邀请老人们来到凉亭旁的树荫下观看表演。开场一首活力满满的《红日》将全场观众带进热闹欢快的氛围中。
紧接着,便是两段优美灵动的舞蹈,志愿者们精彩生动的表演为大家带来视觉的享受。最后一首歌是《海阔天空》,唱到歌曲高潮时,经典熟悉的旋律与激情四溢的歌词,使老人们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志愿者们为老人送上了百福图等礼物,并齐声祝愿他们身体健康、天天开心、万事顺意。
树下的笑声和着枝头的鸟鸣,这一温馨美好的瞬间被放进保存回忆的相机里,也同样珍藏在我们的脑海中,永不褪色。
麻风病
透过今日的欢愉热闹,我们再次想起了埋藏在老人心底、曾经深深地折磨着他们身心的伤痛——麻风病。麻风病也叫汉森氏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组织,并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严重时可致容貌毁损和肢体畸残,早诊断、早治疗可完全治愈该病,不留后遗症。绝大多数成人对麻风杆菌感染有较强的抵抗力,密切接触者患病率低于5%,且康复者不具有传染性。我国自建国初就开始积极防治麻风病。起初,是兴建麻风病康复村(也称麻风病院),即将某地区的病人集中起来,与外界隔离开统一治疗。随着医学的进步,中国目前已经基本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问题,但社会上对麻风病的排斥与恐慌以及人们对麻风病康复者的歧视与误解等原因,导致许多麻风病康复者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只能留在麻风病康复村内生活。时至今日,中国的麻风病康复村并未完全消失。
广东省曾是麻风病的高发地区,目前,全省共计有61个麻风病康复村,大多位于较贫困的地区,有不少老人在恢复健康以后仍然选择住在康复村内,一晃就是几十年。沙梨园便是一个典型的麻风病康复村。本次探访活动我们走进沙梨园,了解了沙梨园内六位麻风病康复老人的生活状况。他们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映射出许多像他们一样的麻风病康复者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医疗问题。住在沙梨园内的六位老人都已然年逾古稀,在旧时他们不幸罹患麻风病,后来虽然已经完全康复,但他们曾被疾病侵袭的身体或多或少都落了些病根。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健康状况变得时好时坏,能够拥有充分的医疗保健条件,对他们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无奈沙梨园地理位置偏僻,坐落在山间田野的村落中,老人们若感到身体不适,只能够相互搀扶着,拖着行动不便的身体,强忍病痛,乘坐公交车到村外寻医问诊。
其次是经济保障问题。沙梨园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年来沙梨园的基础设施不断修修补补,园内处处透着古朴气息。由于条件有限,六位老人住的地方较为简陋,有部分木制桌椅已被蛀虫蚀空,低矮的平房和歪斜的门框彰显着时间流逝的痕迹。老人们的物质资源较为匮乏,日常生活用品较为简单,生活质量相对低下,经济来源基本依靠政府补贴。这些足以让他们维持日常生活所需,但绝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好好过日子,老人们值得,并且需要更多的帮助。
最后是缺失陪护人员问题。在本次探访活动当中,我们了解到,六位老人的日常生活基本依靠自理,没有专门的陪护人员来帮助他们打理日常琐事。偶尔,三水区内的公益机构或学校会自发组织志愿者来到沙梨园探望他们,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短时的陪伴并不能够代替对他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长期照顾。六位老人日渐衰老,健康状况大不如前,加之他们本身的劳动能力也十分有限,继续让他们过着自理生活显然不能成为最优解。未来将会如何,是萦绕在大家心中的一个未知数。
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民间百姓认为这种病是上天对病人的惩罚,因此大多数人都对它报以恐惧且憎恶的情绪,麻风病人也随之被歧视和污名化。社会民众的态度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自身的畸残和社会的歧视也往往会使患者陷入严重的自卑。况且,由于麻风病治疗周期长,并存在相关疾病的并发症,患者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社会隔离,导致其与外界交流减少,社交能力退化,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性格会变得孤僻,会逐渐排斥与他人的交往,久而久之,孤寂冷清便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虽然沙梨园的老人大多比较健谈开朗,也乐意与他人交流,但志愿者们能陪伴他们的时间微乎其微,心理上的孤独寂寞仍是他们平常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困境。
“一个人的一生,死亡不是重点,遗忘才是,当世界上没有人再记得他,他将永远消失。”对于麻风病康复者而言,也许他们已有足够坚强的意志去面对身体上的病痛折磨,但社会对他们的忽视、歧视与遗忘,如一堵无形的墙,阻隔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使他们陷入了自我封闭的深渊。
作为大学生,我们能为老人做的事情十分有限,但有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应当尽力而为。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增加去沙梨园探望老人的次数。探望过程中,我们可以积极地与他们交谈聊天,亦或是做饭、打扫卫生,为他们排闷解忧。除此之外,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不便与困难,比如带老人们去医院看病、给予所需物资等。
我们还可以在学校或是其他地方开展麻风病的科普活动。对麻风病作系统科学的介绍有助于减少社会民众对麻风病患者和康复者的歧视和边缘化现象,改变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麻风病的错误观念。减少社会对麻风病的偏见,让民众对康复者和患者多一些理解、同情和关爱,有利于他们的疾病得到积极的治疗,营造有益于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信件、电话和社交媒介等渠道向政府部门详细说明老人面临的生活困难,并提议政府增加经济补贴,以改善老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完善园区内相关设施,为老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还可以向卫生部门说明老人的身体状况、所患疾病等,并建议相关部门安排医护人员和专业护工定期为老人进行检查并给予一定的陪伴照顾。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发布相关的视频或推文,以引起社会对麻风病患者及康复者的关注,并呼吁社会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可以与其他社会公益机构合作,促使更多志愿者投入到服务沙梨园老人的行动之中。
个人的力量也许微不足道,但点点星光,能聚星河,只要付出真心,定然能用实际行动为老人的生活带去些许温暖与快慰。
在与老人的相处交往中,志愿者们也收获良多。骆伯为人热情大方,总能与大家侃侃而谈,让我们明白即使遭受挫折、历尽磨难,也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豁达的心态;与蒋伯的象棋对弈,让我们体会到了棋盘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世间真理;与才叔闲庭漫步,我们感受到了岁月沉淀后从容不迫与宁静淡然的生活态度……
活动结束,小记采访到了本次活动的负责人杨忆欣同学,她表示,在与学长学姐以及组员共同策划活动的过程中,自己考虑事情变得更加全面,也学习到了许多实用技能;看到老人如此开心,心里也感到非常满足。她认为这次志愿活动有助于弘扬敬老助老的美德和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她也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来到三水沙梨园看望六位可爱的老人。最后,她对老人们表达了真切的祝福。
志愿者心得
梁晶晶:“第一次来到沙梨园开展志愿活动,我不仅与老人家共度了愉快的一天,还了解到麻风病康复者的相关状况,也明白了老人们十分需要我们的温暖与慰藉。我希望未来相关机构能够完善沙梨园的基础设施,改善老人的出行条件,丰富他们的娱乐生活,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志愿者来陪伴这些老人。”
罗欣怡:“今天,我主要是与才叔待在一起。我觉得才叔是一个比较安静内向的人,我们要找到他感兴趣的话题去与他聊天。在深入相处后,他也会与我们说出心里话。当他谈到自己的病情以及去医院就诊时遇到困难时,我感到特别心疼。另外,我希望以后志愿者们表演节目时能多多考虑老人的喜好。因为才叔不太喜欢唱歌,所以对我们节目可能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觉得可以增加一些更加迎合老人们喜好的节目,为他们带来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