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网络空间论坛系列讲座|雪域高原新闻采编特色与主流媒体的价值高地

发布者:李新亮发布时间:2024-03-31浏览次数:12

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网络传播与治理研究中心

近日,广东省社科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网络传播与治理研究中心2024年度“湾区网络空间论坛系列讲座”开讲,曾任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副社长、西藏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现任中央报刊驻广东记者协会执行会长、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会长、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作家、诗人吴冰先生,应邀作题为“雪域高原新闻采编特色与主流媒体的价值高地”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网络传播系副主任朱立芳博士(网名“青椒姐姐”)主持。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合署)青年教师、出版和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现场聆听了报告。


中央报刊驻广东记者协会执行会长吴冰


吴冰先生介绍了人民日报与西藏日报不同主流媒体的新闻业务特色,重点结合自身驻藏办报经历与见闻,分享了雪域高原新闻业务的关注点、地域特殊性和珍贵的高原新闻故事,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的高原新闻实践,为师生关注新闻、从事新闻乃至研究新闻提供了新的视角。


学术报告现场


雪域高原办报“高远” 使命在肩奋力向前

吴冰先生精要地梳理了西藏日报的办报历史,从翻山越岭、时隔数日才能抵达读者的油印小报,到今日网信通达的西藏日报媒体矩阵艰苦办报历程及消逝在其中苦并快乐的时光,在吴冰先生的语言中,满载着诙谐与乐观。


学术报告现场


西藏面积广、地势险、氧气薄、人居散,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在这辽阔的高原上顺畅地采写新闻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吴冰先生打趣地说,在西藏办报同仁中流传着一个段子:“开了一天车,见了两个人,编了一条稿。”西藏办报不止新闻源异常珍贵,了解了新闻由头后,执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也异常艰难,除了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外,高海拔缺氧、山体滑坡等风险常常伴随左右,有时采访团队成员不慎受伤,往往不具备就地及时治疗条件。


学术报告现场


雪域高原办报“高远”的特点还体现在新闻报刊从出版印刷出街后到达读者手中的路途也十分遥远,新闻生产与新闻阅读两端时差较长,有时可达一、两个星期甚至月余。西藏办报的困难很多,西藏办报的故事也很多。吴冰先生动情地说,“年轻人,尤其是有志于从事新闻业的年轻学子们,此生一定要在身强体壮的时候去一次西藏,去历练、去体验、去完善自己。”


高原风土壮美无限 大爱无疆传播真情

在吴冰先生平实而充满温情的叙述中,无时不显露着对雪域高原无限的崇敬之情。西藏媒体要通过雪域高原的大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须紧跟信息化时代步伐,推动媒体融合,充分利用新媒体力量。在吴冰先生看来,新媒体更有生命活力,其表现力远超传统媒体的文字符号。曾经一条关于雪豹的文字新闻,影响力非常有限,但用短视频配以简单的非虚构写作,可以引爆关于雪豹“出圈”的大讨论。


吴冰分享西藏日报工作案例


无论是努力办好西藏日报这一传统媒体,还是紧跟时代打造全媒体矩阵,都需要一群爱党爱国爱藏的新闻从业者,倾注崇高的职业情感,在“地球第三极”不畏艰险,前赴后继,勇毅前行,融入时代、面向未来,激活西藏媒体内驱力,在互联网大潮中谱写“高原之歌”,凸显大美西藏、祥和西藏、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西藏实践的能见度。


吴冰展示西藏日报新媒体矩阵


吴冰先生在繁忙艰苦的西藏新闻工作中,潜心收集西藏新闻史料,整理编撰了《西藏日报60年》,填补了西藏新闻史学的空白,为研究西藏新闻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作为诗人,吴冰先生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将西藏的壮美和个人的心路历程浓缩为诗集《倾听喜马拉雅生长的声音》。


吴冰向马持节赠书《西藏日报60年》


吴冰向朱立芳赠书《倾听喜马拉雅生长的声音》


此次学术报告故事鲜活、史料翔实、案例丰富,加之吴冰先生形象简练精准的表达,时而让新闻故事如珍珠泻地般演绎开来,时而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归纳提升,配之以亦庄亦谐的讲述风格,令师生们印象深刻。

吴冰,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作家,诗人。曾任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副社长,西藏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现任中央报刊驻广东记者协会执行会长、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法学会常务理事,第25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评审委员会评委。多次出任广东省新闻奖评委,广东省新闻“金枪奖”获得者,10余次荣获广东省好新闻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代表作有人民日报整版记者调查《从“煤矿村”到“厨师村”》。创办《西藏日报》新媒体集群,主编《西藏日报60年》填补西藏新闻史空白,荣获西藏自治区“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作品集有中短篇小说《溯流而上》,诗歌《倾听喜马拉雅生长的声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