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视野与微观洞察:《财经》记者教你如何搭建报道写作链

发布者:区健求发布时间:2024-04-24浏览次数:54

 前言

423日下午,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合署)举办系列讲座,邀请《财经》杂志特派香港记者、《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特约撰稿人焦建先生为学生作题为“如何搭建报道写作链?——方法与取舍”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新闻系张明羽老师主持,新闻与传播、出版硕士研究生代表赴讲座现场聆听学习。


专题讲座现场


焦建,山东人,作为《财经》杂志的特派香港记者及《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的特约撰稿人,自2008年起,他的职业旅程横跨《经济观察报》《财经》等多个财经新闻机构,积累了丰富的行业视野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公众提供了关于复杂经济现象的深入解读。在此次分享中,焦建记者从财经媒体的发展历程、个人职业生涯切片、做好财经报道的建议三个方面出发,深入剖析财经新闻的报道写作链,为师生带来具象化的行业体验。


01 财经媒体的发展历程

焦建记者首先为我们梳理了财经媒体的发展历程。2000年前后,一批市场化财经媒体应运而生,财经新闻从“小财经”扩展到了“大财经”。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及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财经新闻的报道领域进一步扩展到足以影响经济的一切领域的“泛财经”层面,此时《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媒体应运而生。

在中国加入WTO的大环境下,作为市场化媒体的财经媒体,立足于国际通行的经济法则,以全新视角分析国际形势、透视中国经济、观察行业动态,及时有效地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为中国财经市场,尤其是证券、股票类市场的兴起带来强劲的信息动力。焦建记者认为,财经媒体的发展历程,深刻见证了全球经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过程。

 

02 职业生涯的难忘时刻

谈及自身的职业成长,焦建记者对往事历历在目,对于财经新闻的热爱是在年少时就埋下了种子,并在日复一日地努力钻研过程中,向自己梦寐以求的媒体单位不断靠近。

——“把完成每个作品当做学习的过程

最初在《经济观察报》工作的时候,焦建记者担任的是新媒体国际新闻编译岗位。没有翻译软件,没有人工智能,为了丰富新闻报道的素材,焦建记者硬是靠着自己的摸索,将西方的财经新闻报道一点一点加到每日的新闻资讯当中。有时为了丰富报道的信息源,还会就某个话题深入搜索,直到找到有新闻价值的素材才肯罢休,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对海量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这对记者来说是一个基本功。他强调,作为有一定专业门槛的新闻,财经报道需要你的“挖掘精神”来给受众提供信息增量,不要因为话题题材不会、不懂而不去做,要把完成每个作品当做学习的过程。

——“带着准备去采访”

在撰写职业生涯第一篇财经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焦建记者就面临知识盲区及撰稿无从下手的问题。为深入剖析菜市场涨价这一经济现象,其先从宏观层面入手,了解发改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一官方部门的政策动向,无奈对于部门职责及组织架构方面不甚了解,便尝试从微观视角出发,向地方媒体寻求过往报道素材,前往菜市场采访菜农。直至从山东寿光跟随运菜卡车,奔赴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一探究竟,这才发现了北京市政府给新发地开通绿色通道这一新的新闻素材。通过初次生涩的采写过程,焦建记者发现做新闻报道一定要带着准备去采访,要对采访对象有基本的认识,将宏观的话题微观做,微观的稿子宏观做,适时借鉴学者们的观点,读者才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焦建记者分享自己的职业故事及报道建议

 

03 做好财经报道的建议

信息爆炸时代,高质量财经新闻的生产不仅仅依赖于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关键的是对信息的筛选、整理和深入挖掘能力。焦建记者强调了几个核心原则,以确保财经报道的专业性和深度。首先,确保信息的充分性是基础,这不仅意味着要有广泛的信息来源,还要注意对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包括将信息进行标签化分类,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条理清晰,易于读者理解。其次,记者通过去现场挖掘新闻事实,亲自观察和记录差异、变化和冲突,更易于获取最直接和最真实的信息。同时,探索热门话题之外的新闻,寻找未被广泛报道的角度,为公众提供新的视角和更多的信息增量。再次,还要学会从多个不同行业获取信息,筛选出行业间相关的最核心内容,这也是提高报道质量的有效方法。通过了解不同的消息源,从而在采访中提出更有深度和针对性的问题,提供给公众更深入、更全面的新闻报道。另外,焦建记者建议同学们减少非建制性信息来源,多读《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官方权威媒体内容,以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议题。

在讲座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就如何找到合适的财经新闻选题、如何平衡报道的专业性和易读性、从学生变成媒体人的难点在哪等多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困惑,焦建记者结合自身的采编经验和报道案例耐心解答,为同学们提供方向指引。同时他还建议,财经新闻的学习要从宏观上把控经济学原理,了解行业的底层逻辑;从微观上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深耕,结合国家政策寻找报道选题。

最后,张明羽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他谈到,在新闻行业,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必须能够独立系统地整理信息线索,在专业领域内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报道能力。正如《经济观察报》总编辑何力所言“一生所卖,就是自己”,新闻记者“做一个好人的决心和能力”是其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新时代,作为广财新闻学子,应持续培养专业主义精神,保持对新闻事业的热情并在报道专业新闻、耕耘中国故事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焦建|《财经》杂志特派香港记者

20089月至20103月在《经济观察报》工作,任新媒体国际新闻编译、参与创办《书评增刊》;20103月至今在《财经》工作,曾任宏观组记者、驻深圳记者,现任特派香港记者,兼任《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特约撰稿人。主要著作有《中国新动能》《蒙牛方案》等;主要译著包括《被误读的金融》《瞬变》《与苏格拉底吃早餐》《管理的众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