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来寻迹 星豫非遗
粤港澳大湾区学子暑期河南调研实践活动
为实现办校共建网络传播项目,加强粤港澳青年与内地文化交流,8月20至8月26日,一支由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合署)澳门学子詹泽凯与内地学生组成的调研团赴河南洛阳、郑州、商丘三地开展为期7天的学习调研活动。调研团怀揣对河南中原文化的热情前往河南省,开启了一次意义非凡的暑期调研活动。
深入河南文化精髓:
在历史中感受文化情怀
8月20日,调研团在郑州参观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调研团在皓日之下穿过片片初吐麦穗的麦浪,在一部部精心编排的历史戏剧中,调研团深刻感受到了河南人民对于土地的热爱以及他们在农业生产中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每一出戏剧不仅展现了河南人世代相传的耕作技艺,还传递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地方人文精神是理解区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戏剧的形式,得以迅速地接触到河南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为后续开展的调研实践活动提供了更为贴近本土文化的视角和基础。
随后,调研团前往大名鼎鼎的河南省博物院。博物院共分为16个展厅,按照顺序观光浏览,这些展厅正步步带领我们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因作为中华文化的起源地,故史前文物格外丰富,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也反映了早期社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对占卜器皿等文物的细致观察,队员们深切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沧桑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这片土地上的悠久岁月。河南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人文情怀给初次踏足此地的调研团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与队员们熟悉的轻松以及个性化的岭南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对比中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感悟唐三彩魅力:
从传统到创新的传承之路
8月23日,调研团来到了此次调研活动的重要一站——中华唐三彩文化园。唐三彩作为唐代重要的瓷器类型,在传承中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调研团有幸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杰出传承人、张家彩窑创始人张二孬及河南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绞胎三彩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毅鹏的带领下,深入了解唐三彩的魅力。在中华唐三彩展览馆中,调研团成员们看到了不同于在河南博物院中所见的传统形象的马匹雕塑,它们形态各异、神情生动,展现出张家彩窑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的传承态度。简单的介绍和过后,在采访传承人张二孬时,被问到如何坚守唐三彩的传承,他说到“不要把金钱看得那么重,传承一种文化,只要专注做好、传承好就行了,就像你们学生,把学习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正是这样坚定、专注的态度,让张家彩窑能守正、创新,带着唐三彩走到大众的视野之下。
当天下午,调研团去到了张家彩窑的制作工坊。工坊里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一只小马从灰黑的陶土到五彩的陶马,少不了工匠们的专注。参观完张家彩窑后,调研团对传承人张毅鹏进行了采访,采访主要围绕唐三彩作为河南地区一项重要的非遗技术,本人是否有前往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学习的想法而展开。调研团了解到,此前张毅鹏就去过深圳的大芬油画村参观,对于未来的发展,他有意向创办一个模式类似于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唐三彩文化村,并且十分愿意到粤港澳大湾区推广唐三彩文化。通过这次访问,调研团不仅深入了解了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更深刻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精神。
体验商丘鱼灯文化:
创新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8月25日,调研团成员来到了最后一站——豫见小站。豫见小站位于河南商丘虞城县,其主要负责人是商丘鱼灯第五代传承人王站。商丘鱼灯的传统制作技艺起源于民国时期,王站对鱼灯的创新使其变得更符合当代的审美和时代新潮。虎头鱼,带有弹簧的小虎须让鱼灯“活了过来”;兔头鱼,融入了兔子元素的鱼灯被肢解后印在硬卡纸上,让大家能够体验可爱鱼灯的制作;龙头鱼,百转千回的竹条,眼花缭乱的绳结才可构成一个恢宏的龙头灯,而完整龙头灯的制作则需要半年至一年……王站对鱼灯添加创造性元素,并融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打造出一系列有意思的鱼灯和文创产品。
接着,王站带着澳门学子詹泽凯体验鱼灯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澳门学子詹泽凯表示竹条的弯曲要靠焰火的高温烧制变形,加之鱼灯形状复杂,要将千千万万条竹条烧弯曲并用丝线连结,确实不是一件易事。能坚持这么久,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可见传承人王站对鱼灯的热爱。
在随后的采访中,王站对每个鱼灯上具体的图案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告诉调研团队员们图案后隐藏的吉祥寓意,他希望鱼灯能作为载体,起到承载人们只能靠口口相传的吉祥图案寓意的作用,并且王站表示会运用新媒体方式助力,更好地宣传商丘鱼灯。
河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其代表的中原文化,与以岭南文化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截然不同。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能让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学生们更好了解和领略河南的独特文化魅力,更是一次将中原文化带到粤港澳大湾区宣传的薪火。希望在活动后续的发展中,广东财经大学粤来寻迹,星豫非遗实践团可以加强与两位传承人的合作,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文化宣传的扩音器。
文字 | 翁贵姿 郑浩男
编辑 | 李炜琳
图片 | 翁贵姿 郑浩男
一审 | 许 哲
二审 | 陈天赐
三审 | 张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