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下午,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举办学术讲座:人文流行病的控制途径。讲座由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朱寿桐主讲,中国语言文学系、出版硕士生导师昌庆志教授主持。出席讲座的有张丽凤博士与24级出版硕士研究生与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朱寿桐教授围绕“人文流行病”这一核心议题,从五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 改为:朱寿桐教授围绕“人文流行病”这一核心议题,首先阐释了“人文流行病”的内涵与外延。接下来,他分别从随波逐流、思维懒散;顺势而为、沿习而作等五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
朱教授以“五福临门”为例,指出很多人并不清楚其真正含义,却盲目跟从他人使用,因而闹出了许多笑话,大家“随波逐流、思维懒散”,沉迷于其中而不自知。
朱教授回忆起一次与金庸先生等人一起开的学术研讨会,因为金庸先生的名字“查良镛”读音被误读而带来的尴尬情况,通过这个案例朱教授指出这种忽视了对语言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也是对汉语规范性的挑战。
在谈到“盲目自信,自欺欺人”这流行病时,朱教授指出:“语言通过语言文字所呈现出一个社会文明的重要的表征,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我们的汉语汉字是非常值得骄傲的。” 朱教授脸上流露出的自豪神情也感染了在场的同学。
讲座最后,朱寿桐教授对同学们提出期望,希望大家发挥专业优势,审核好过手的每一篇文章,不让人文流行病过度侵蚀语言传播,加强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昌庆志教授最后总结道,同学们将来可能会从事编辑或者跟编辑相关的一些专业的工作,一定要体现出自身的文化深度与专业水平,改善目前比较泛滥的病态文化状态,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提高语言素养和文化自觉,共同维护汉语的规范性和雅致性。
通过朱寿桐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同学们对“人文流行病”这一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深刻认识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文明的镜像。在信息爆炸和网络用语泛滥的今天,每个人都有重塑语言文化、维护汉语规范性的责任。作为出版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大家应该自觉承担起守护何传播语言规范的职责,以文化自信为动力,以专业责任为担当,共同抵御“人文流行病”,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和雅致性。
撰稿 | 卢怡
摄影 | 林幸慧
排版 | 林幸慧
一审 | 谭应越 昌庆志
二审 | 陈天赐
三审 | 张传瑜 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