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讲座丨家国情怀与现代意识

发布者:区健求发布时间:2024-12-15浏览次数:11


      123日下午,人文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举办了一场以“家国情怀与现代意识”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曙光教授主讲,由张琼副院长主持,部分老师和研究生参加讲座。

 


      张曙光教授在正式分享之前提出所有人文社科本质是关于“人”的学问的观点,认为哲学研究应从三个角度出发:承认基本的人性、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人性的表现形式、运用良知体验直觉,强调了对人性的正确认识,包括趋利避害等生物属性和向往自由等文化属性,以及在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具体表现。接下来张教授从家国的传统规定性、近代以来家国的历史变迁以及当下如何看待家国和现代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展开。

 


      关于家国的传统规定性,张教授提出家国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家国作为社会组织,具有社会属性,“国”在社会属性之上还存在政治属性,而“家”作为最原始的血缘组织不具备政治属性,在“家”与“国”之间,还存在“族”的概念;二是家国具有意蕴深厚的文化属性,体现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家国同构”的概念,强调了文化建构在塑造社会价值观中的重要性,以及家国情怀是个人和国家关系中的情感纽带。

      张教授还提到近代以来家国观念发生了变迁。明朝“家天下”与“天下为公”存在着矛盾;20世纪初,一些学者对封建大家庭的批判冲击了传统的家庭观念。这种冲击之后,人们寻求个性自由,但人需要社会化无法在社会孤身一人,于是近代的人们选择加入党派。这一选择虽然基于政治需要,却也导致了家庭教养功能的消失。张教授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平衡家国情怀和现代意识,寻求传统和现代的和谐共存。

 


      对于家国情怀和现代意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张教授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家国情怀主导的是情,现代意识主导的是理,二者之间的矛盾实质是情和理的矛盾。张教授运用两组概念对家国情怀和现代意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一是传统和现代,这两个概念是对立融合的,不应简单对立,而是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和谐;二是本体和工具,家国并不是本体性的,是人的社会组织,应把家国视为服务于人的工具,因此是以人本位而不是家国为本位。

 


      最后张教授强调家国重建的根本是现代人的重建,是现代社会的重建,并对家国情怀和现代意识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张教授的分享,引发了参加此次活动的老师和同学们的思考,师生们踊跃提问,与张教授进行了深度交流与讨论。

      临近尾声,张琼副院长对这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指出张教授分享的内容很有启发性。她表示,张教授对“家国”概念的界定和厘清,让我们对这一概念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此外张教授追根溯源的方式,启示我们认识到某一个概念的提出是具有时代背景的,同样,当我们在做研究时不能脱离时代和脱离社会,否则我们的研究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此,本次内涵丰富的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 | 肖文  

摄影 | 林幸慧

排版 | 林幸慧

 一审 | 谭应越 

二审 | 陈天赐

三审 | 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