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汉语国际教育微专业2025年度招生方案

发布者:陈丹妮发布时间:2025-07-09浏览次数:29

学校出台了《广东财经大学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粤财大〔202316号),为微专业的建设制定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本微专业的特色理念符合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

一、微专业简介

本微专业依托省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以及“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点优势资源,由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团队、服务管理团队倾力打造,目标是顺应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培养具备良好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国际视野、汉语基本素质及中国文化涵养,能胜任汉语国际教育、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微专业特色

本微专业特色为“AI+中文+技能”:拟开设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夯实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开设中国文化概要、中华才艺等文化美育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涵养,加强美育教育,提高自身教学涵养;通过AI赋能实验语言学、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国际中文教育等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将人工智能与专业学习、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AI工具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中国语言文化传播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本微专业开设基础

1. 师资队伍

中国语言文学系现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大多数教师具有丰富汉语国际教育经验或国际中文教师资格证书;1名教师获评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名教师获得广东省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拥有1支省级教学团队,主持省部级教研项目8项;2名教师为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教师为广东省文学学会副会长,1名教师为广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1名教师为广东省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与测试类专家。

中国语言文学系注重学界交流合作,搭建平台。中国语言文学系为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成员单位、粤港澳高校汉语言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多次与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展教学交流活动。

2. 教学条件与设施

本微专业依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省一流专业,拥有良好的专业设施条件和水平,尤其是 2021 年度投入使用的近千万元建设的广州校区 400 平方米高水平融媒体中心,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设施条件水平,目前中国语言文学系已举办两届“广财人文频道”特色品牌,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中国语言文学系注重实践教学平台的打造,实践基地覆盖境内外,拥有国家级、省级实践平台,与广州市多所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3.科学研究

立足汉语国际教育本体,围绕大湾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展开基于汉语国际教育的语言与文化研究;围绕商贸汉语与商贸文化、聚焦广府文化与文化传播,融合创意写作,进行科研项目集体攻关,实现科研课题培育、论证、申报和建设,形成了汉语本体研究、商贸文化与广府文化、创意写作学科研究等方向优势科研团队。成功举办3次省级以上学术会议,获批大湾区网络传播与治理研究中心(省级)、大湾区地域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校级),出版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184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6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全国性行业科研奖励8项。

4.人才培养

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系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已培养了大量中小学骨干教师,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自2008年开始隔年招生,共培养了4200人,15%学生考取中山大学、暨南大学、香港大学等境内外名校深造,10%学生以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派往海外。汉语言文学(国际生商务汉语方向)于2018年获批并进行招生,已形成完备的国际学生人才培养体系。

四、本微专业师资团队

由老--青年龄段、正高-副高-中级职称在内的跨学科博士以及广州市重点高中语文教师、海外教学名师共10余人组成的微专业教研团队梯队,以及1-2人的专门服务队伍为本微专业的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本微专业课程设置

共开设7门课程,分两大类课程。(1)专业知识类课程:讲授语言与文化关键专业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实践技能打下基础。(2)实践技能类课程:依托语言文化教学实训与资源保护中心实验室,进行实操训练,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教学技巧,具备语言教学职业技能。具体学分、学时数等详见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