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卓越研究生领航计划】领航研途生涯,启迪学术新思:我院成功举办2025级专业硕士提前培养系列学术讲座

发布者:干熙发布时间:2025-09-04浏览次数:18

2025年8月11日至27日,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与传播学院、出版学院)以线上形式顺利举办了三场学术讲座,此次系列活动旨在为2025级研究生新生从价值层面树立远大志向,从思维层面完成核心转型,从能力层面铺垫学科基础,帮助新生们带着使命感、创新力和前沿视角,自信而清晰地开启充满挑战的研究生旅程。


以创新破局,以阅读赋能


为使新生深刻理解创新在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掌握高效学习与阅读的方法,8月11日,我院为研究生新生举办了一场题为“创新思维与创新阅读”的线上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余人老师主讲,内容翔实,案例生动,为同学们开启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生涯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指引和方法论工具。


图片


讲座伊始,余老师通过“工程师画圈”和“咖啡豆加工技术”两个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创新的价值与必要性。他指出,没有创新能力,就只能忍受技术垄断带来的高昂成本和不平等贸易,强调创新是掌握发展主动权、避免陷入困境的关键。结合当前国际竞争格局,余老师深刻论证了创新对于国家打破封锁、实现产业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顶端的极端重要性,并激励同学们,无论是理工科还是人文社科,都应在各自领域奋发创新,贡献国家所需。


随后,讲座进入“创新思维”的核心部分。余老师详细讲解了创新的定义、主体、目的与类型。他特别强调,创新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人人是创新之人”,具体可以体现在角度新、方案新、成果新等多个层面。他引导学生们要克服习惯思维定势、权威思维定势、从众思维定势、书本思维定势、自我中心思维定势及直线思维定势,鼓励大家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图片


最后,余老师聚焦“创新阅读与学习”,为同学们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方法论指导。他精辟地指出了“精读、泛读、浏览”三种阅读方法及其相互转化的应用场景,强调应根据学习目标灵活运用。他要求同学们尽快确立“两专多能”的个人发展战略,即在精通本专业(如出版、新闻传播)的同时,自主规划并学习另一个兴趣或目标领域,并将多种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学习始终,从而构建不可替代的个人核心竞争力。


本场讲座不仅是一场学术启蒙,更是一次深刻的生涯规划动员,为2025级新生迎接研究生阶段的挑战与机遇提供了开拓思维与学术视野的钥匙。


以解诂明学科内核,以趋势启发展新篇


8月20日晚,徐望驾教授为全体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国际中文教育解诂》的精彩学术讲座。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共同展望国际中文教育的美好未来。徐教授从“国际”、“中文”、“教育”三个关键词的汉字源流切入,深刻阐释了学科的本质内涵。


图片


徐教授系统梳理了国际中文教育从1950年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文专修班至今70余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徐教授特别强调了数字化转型和“中文+”融合模式等未来趋势,为新生们勾勒出一幅广阔而前沿的学科图景。


图片


同学们表达了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以及提升自我、传播中华文化的决心。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语言教学、文化传播、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深化专业素养,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贡献力量。徐教授对新生们的活力与思考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新生立足国际中文教育全球化与本土化双重趋势,积极拓展学术视野,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


本次讲座为师生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也为新学期的教学科研工作拉开了序幕。师生们共同期待九月在校园相聚,携手投身于国际中文教育这一充满希望与魅力的事业,为促进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贡献广财力量。


以经典著作溯源传播本质,以热点现象反哺理论应用


为深化研究生对前沿传播理论的理解,把握互联网时代文化发展的新动态,我院于8月27日成功举办《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专题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特邀学院王烯老师担任领读人,2025级人文与传播学院全体研究生通过线上方式参与。活动由吴献举教授主持。


图片


读书会上,王烯老师结合自身丰富跨界实践与研究经验,对国际知名媒介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的经典著作《融合文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他指出,尽管该书距成书已超十余年时间,但其提出的“媒介融合”、“参与式文化”、“集体智慧”等核心概念,为理解当下的粉丝文化、二次元社群、跨媒介叙事、网络梗传播等鲜活文化现象提供了极具生命力的理论框架。


王老师以丰富的案例贯穿全程,生动阐释了“融合”的内涵。从尼日利亚电影的本土化创新策略,到《猫和老鼠》在阿拉伯地区的跨文化适配与传播;从《午夜凶铃》美日版本的比较所折射的文化差异,到《哈利·波特》IP从小说到电影、游戏、主题乐园的跨媒介叙事实践,他清晰地勾勒出文化创意与商业资本、全球文化与地方性知识之间既冲突又交融的复杂图景。


图片


结合当前文化热点,王老师重点分析了“参与式文化”的当代体现,如主理人文化的草根创作、演唱会“CEO亲吻事件”引发的全网二创浪潮等。他引导同学们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传播机制、社会心理以及潜在的版权与伦理问题,鼓励大家从自身感兴趣的文化现象入手,运用书中的理论视角,发现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同时,王烯老师强调了经典理论阅读对于建构学术思维的重要性,他鼓励同学们培养回到原文追溯概念本源的研究习惯,并积极进行跨学科的思考与尝试。


本次读书会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学术研究的动员。它成功为新生们搭建了连接经典理论与当代现象、学术思考与文化实践的桥梁,激发了大家的学术兴趣,为同学们研究生阶段的深入学习与创新研究带来了诸多启发。


研新生心得


25出版王菁琳:

暑期的专业讲座为我这位跨考生开启了专业新视野。余人老师从创新思维切入,结合行业变革与全球视野,阐明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王烯老师的詹金斯著作导读,结合二次元、饭圈等热点,让我深入理解了媒体融合的活力。这两场讲座有效弥补了我的跨学科知识差距,也拓宽了我对出版未来的想象。期待在读研期间持续学习,融汇跨学科视角,将其转化为实践能力。


25国教杜嘉怡:

作为一名即将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新生,对国际中文教育这个专业很多方面的认识都是模糊的,在听完徐望驾教授的会议后,我理清了困惑已久的问题,即国际中文教育为什么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大类,而不属于教育小类,从而能为自己的未来做更好的规划;借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之手,通王烯教授之口,让我对融合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也知道融合文化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学无止境,研究生将是我的另一个起点,但不是终点,我将继续深化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本次系列讲座作为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它成功地为新生们搭建了连接学术前沿与个人志趣、国家战略与青年担当的桥梁,深刻阐释了“为何而学”的时代命题,初步解答了“如何创新”与“怎样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全体2025级研究生将以此为新起点,将讲座中所汲取的智慧与感悟转化为研途中的不懈动力,在未来广阔的学术天地里涵养家国情怀,锤炼创新思维,深植学术根基,勇于融合探索,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