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研”途有光|中国语言文学系2025年考研升学经验分享交流会圆满举行

发布者:干熙发布时间:2025-05-29浏览次数:10

2025年5月22日下午,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2025年考研升学经验分享交流会在广州校区乐学楼107会议室和腾讯会议线下线上同步举行。会议由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李立林主持,特别邀请了中国语言文学系2021级各班已考取硕士研究生的8位同学作主讲嘉宾、分享考研升学经验。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党委书记于万红莅临现场并发表致辞,副院长张琼、中国语言文学系2022级班主任徐瑞老师和张丽凤老师通过线上参会的方式进行指导分享。

会议伊始,于万红书记发表致辞,对2021级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祝贺。于书记强调“人生在于选择”,指出选择需建立在努力拼搏的基础之上,尤其要做到“早选择”。他谈到,考研是人生选择之一,一旦确定目标,需尽早制定规划,鼓励同学们树立志向、坚定自己的选择。最后,于书记叮嘱正在备考的同学们重视身体健康,坚持运动锻炼,并祝愿同学们都能如愿以偿,取得成功。

随后,中国语言文学系2022 级班主任徐瑞老师、张丽凤老师先后作寄语分享,对2021 级同学的倾囊相授表示由衷的感谢,并殷切期望 2022 级同学能从分享会中汲取养分、有所增益。徐瑞老师结合个人经验,建议同学们根据兴趣与积累选择院校和专业,同时强调备考是一场持久战,需注重劳逸结合。张丽凤老师则鼓励同学们择校时不要局限于本地院校,可以放眼全国各地高校,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信息,注重培养问题意识。

接着,在经验分享环节中,8位同学结合自身升学路径,分享了备考规划、院校选择、学科学习技巧、心态调适等备考经验和心得体会,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升学指南。

刁娴同学从申请时间规划、材料准备、投递策略三方面分享了申请香港硕士的经验。她建议,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要申请港硕;决定申请后确定研究方向与院校时需综合考量个人兴趣、内地认证及QS排名等因素,优先选择香港八所公立大学申请,并提前联络专业课教师撰写推荐信。语言成绩方面,她指出雅思成绩比大学英语六级更具竞争力,建议备考雅思。她强调,材料准备阶段需重点打磨研究计划(RP)和个人陈述(PS),突出学术兴趣与项目匹配度,如果有论文、作品等,可以整理个人作品集。针对投递阶段,她特别提醒越早申请,优势越大。同时,由于香港院校采用“滚动录取”机制,申请者需及时关注通知并缴纳留位费。

 

沈家琪同学结合自身考研经历,从择校策略到专业课复习展开系统性分享。她建议同学们择校时需分步推进:首先明确个人需求(如研究方向、地域偏好等),通过研招网、院校官网等渠道搜寻资料,初步选定2-3所目标院校后,列表格对比报录比、分数线、参考书目及题型等要素,最终确定目标院校。专业课复习方面,她以中国语言文学综合为例,强调真题导向复习,通过读教材提炼知识点,梳理高频考点,利用思维导图拆分长段理论、构建框架化记忆体系,同时辅以原典论著阅读深化理解。背诵环节可借助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强化记忆,并通过喜马拉雅音频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反复巩固;冲刺阶段则需通过限时模考训练答题逻辑与效率。对于语言学复习,她认为重在理解记忆知识要点,结合真题训练提升做题能力。此外,在复习文学评论写作这门专业课时,可依托B站“杨宁老师”的网课学习理解理论框架,加以平时的小评论写作训练增强文本分析深度与写作熟练度。

梁静同学梳理了个人的备考流程,从收集使用复习资料、合理安排学习日程、提高自控力和平衡学习与生活等方面分享了备考心得。她指出,备考过程中,首先要“观己”,审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再结合兴趣、实力和就业前景,慎重选择报考院校及专业。确定目标后,要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克服拖延。在日程安排上,她会按照每天“上午复习专业课、下午复习英语、晚上复习政治”的顺序推进,每周采用“5+1+1”模式,给自己设立休息日和机动日,做到劳逸结合。同时,她建议要重视真题训练,复习时可以借助“番茄Todo”、物理锁机等提高自制力,利用艾宾浩斯记忆法强化记忆,使用二次加工、关键词、谐音梗等方法做笔记。最后,她鼓励同学们要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备战考研的过程中或许会出现许多干扰因素,但请专注自身,尽力而为。

张文婷同学的分享围绕择校策略、科目复习和如何提高自律性展开。在分享中,她坦言自己是基于对自身条件、未来职业规划和地域优势的考量选择了目标院校和专业。谈及公共课备考,她建议,复习英语首先要坚持背单词,其次要重视阅读真题训练,她力荐B站田瀚博老师的阅读精讲网课,认为其讲解的内容对于学习拆分长难句很有帮助。针对政治复习,她强调要提早准备、打好基础。而对于较为陌生的专业课知识,她提出可以选择合适的网课进行配套学习,适时进行模考,让学长学姐帮忙批改,及时复盘、调整复习策略。

“相信相信的力量”,杨子滔同学的分享幽默有趣又鼓舞人心。他提出在专业课复习上要做到“三弄”:弄清楚学校考的题型、常考知识点和已经考过的知识点。针对语言学复习,可以根据题型,使用穷尽的方法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整理,实现高效复习。在公共课复习上,面对考研政治反押题的命题趋势,他建议同学们尽早夯实基础、搭建知识框架;而考研英语的题量大,需多模拟考试,保证做题效率。同时,他强调“要想学得好,生活要过好”,提醒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要放平心态,注意休息,及时发现并调适个人情绪问题。

麦卓颖同学则从另外的角度,将自己调剂上岸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勇闯京区,以几分之差遗憾落败后,她没有放弃,而是做好了二战的心理准备,积极进行复盘,制定了其他备选计划,一边积极寻找调剂的机会,一边参加教师编考试,最终调剂上岸海南师范大学。她表示人生有很多选择,而仅是备战考研的过程,就让她看到了自身无限的可能性。针对专业课复习,她建议区分纯背诵的知识点和需要理解的知识点后再进行滚动背诵;可以借助一些带练社群养成练题的习惯,且需要注重模考,强化训练答题版面规划和时间安排。她还强调,备考要补齐短板,及时复盘调整,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并积极与他人交流,以平和心态面对考研结果,相信“苦尽甘来”!

陈家艳同学出于对本校环境的熟悉、上岸的概率大、不需要考虑歧视问题等因素的考量选择了本校作为考研院校。她在分享中指出本校考研专业课一的参考书目与本科课程使用的教材重合度高,可依托原有的课堂笔记深化理解,同时需要关注参考书目有无更新变动。针对相对陌生的专业课知识,则需理解性记忆,可以合理借助一些入门书籍减少对学习新知识的畏难心理。最后,她鼓励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不管走几步,走多大步,每一步都离终点更近。”

梁嘉颖同学认为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她跨考体育学的经历令人感叹热爱的力量如此强大。谈及跨考体育学的原因,她列出了三点考量:一是希望能提升学历层次,二是个人对体育(尤其是游泳运动)有浓厚的兴趣,15年以来定期进行的专业训练经历为其跨考奠定了基础,三是目标院校难度中上且位于广州,契合自身的发展规划。她建议,零基础攻克专业课知识时,可以寻找目标院校是否录制了相应的课程视频,借助视频进行知识梳理。最后,她强调备考需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节奏,避免盲目模仿他人;合理规划时间,兼顾效率与休息;鼓励同学们接纳焦虑但拒绝内耗,戒掉 “考研完美主义” ,克服畏难心理,相信自己!

个人经验分享环节结束后,会议进入交流互动环节,学长学姐们结合自身经历,对同学们提出的“如何平衡毕业实习和备考”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不少同学表示受益匪浅。其中,两位同学接受了采访。

吴春琴同学感慨道:“于书记的讲话、班主任张老师和徐老师的动员让我真切感受到学院对我们的关心。听完师兄、师姐的分享之后,我也感受到了备考之路的酸甜苦辣咸。杨师兄提到的‘相信相信的力量’特别打动我——去年他坐在台下听经验,今年已然站在台上传经验,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中文系的温暖与凝聚力。”谈及未来规划,她满怀期许,“张院长常常鼓励我们要志存高远,考研、读研会使我们更上一层楼,看见更高远的世界。我希望能带着这份信念,在2026年9月研读喜爱的中国古代文学。”  

林珈琳同学则表示通过参加本次分享交流会,她感受到了学姐学长们在备战考研期间付出的努力。“‘相信相信的力量’,这场分享会给予我的不仅是方法论、工具箱,更重要的是在见证他人完整成长轨迹后,终于有勇气接纳备考路上的所有不确定。”她诚挚感谢老师们和学姐学长的支持和帮助,希望自己也能坚定不移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同时祝愿学姐学长们未来可期,前程似锦。

分享会尾声,李立林老师总结了8位同学的精彩分享,强调要安排好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定时复盘,远离不良情绪。对比往届,她认为本届分享经验的同学展现出了更从容的备考心态,都强调了高效学习和心态调适的重要性。她特别提到,考研与考编、考公的时间并不完全冲突,鼓励学生多尝试,拓宽发展路径。最后,她引用习近平主席“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的新年贺词,鼓励同学们付诸行动,勇敢追梦。

至此,一场充满温度与力量的分享交流会圆满结束。本次分享交流会不仅是一次经验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坚持与梦想的接力,让每个参与的同学都在彼此的故事中看见了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祝愿同学们都能带着这份收获,坚定地走好人生路。

 


中国语言文学系2025届考研升学光荣榜

(排名不分先后)